艺术与工业的碰撞能迸发出怎样的火花?艺工研创团队以“让纤维艺术走出美术馆”为使命,秉持创新理念,将编织、缠绕等传统纤维技法融入公共空间,让艺术成为连接人与环境的生动媒介。团队由装饰艺术设计领域资深导师领衔,构建起“老中青”三代人才矩阵——5名研三核心骨干以扎实学术功底引领方向,3名研二成员作为创新主力攻坚突破,1名研一新锐注入青春活力,搭配纤维艺术领域深耕多年的指导老师,形成“理论指导-实践攻坚-创新迭代”的黄金协作链条,以多元视角为项目注入创新动能。
团队口号
经纬温度,织造无限
团队介绍
导师1名 硕士研究生9名
团队合照
硕果盈枝展实力,产学研用创标杆
艺工研创团队深耕传统纤维技法与公共空间的融合创新,拓展多元化的纤维和纺织工艺,将艺术触角延伸至商业场景与大众生活。在中国国际纺织面料及辅料博览会中,团队另辟蹊径,放大许村提花面料的经纬肌理,用废弃布料重塑为大型可触摸纤维装置。观众既能亲手感受面料质感,在柔软触感中舒缓身心,又被充满艺术感的装置吸引驻足,让品牌在互动中自然传递信息。此外,团队还亮相杭州师范大学时尚产业成果发布会等活动,持续探索纤维艺术赋能产业的新路径。从艺术表达延伸至商业实践,团队以创意为纽带,实现艺术价值与商业效益的深度交融,让纤维艺术真正成为连接艺术、环境与市场的灵动媒介。
在探索实践中,艺工研创团队成绩斐然。2024年,发表4篇专业论文、出版1部教材,2个项目荣获浙江省研究生优秀实践成果奖;创新开发的《传统手工印染》知识图谱课程上线智慧树平台。实践层面,“高端设计师孵化研究中心”成功落地嘉兴海宁,完成10万元横向课题,成为产学研标杆;不仅亮相上海国际会展中心成果展,还承接铜鉴湖公共艺术装置、参与省运会制服设计等项目,实现艺术价值与商业效益的双赢,彰显当代研究生教育的创新实践成果。
团队获奖材料
纤维艺术破边界,赋能产业创美学
纤维艺术不仅是视觉的惊艳呈现,更是人与空间对话的纽带。未来,艺工研创团队将在商业与校园两大领域同步发力:一方面,持续深耕纤维艺术的商业应用,以创新设计为商业空间注入艺术灵魂,打造独特美学体验;另一方面,以校园为起点,搭建艺术与生活的桥梁——在教育领域,让艺术真正融入校园日常学习生活。以小学击剑馆项目为例,通过将击剑馆外固有的铁丝网改造为互动艺术装置,运用色彩明快的棉线编织出抽象击剑图案,既保留了建筑功能,又创造出充满活力的视觉语言。孩子们不仅能直观感受击剑运动的动感,更能通过触摸编织纤维的柔软质地,获得与冰冷金属网截然不同的温暖体验。这种多感官的艺术体验,正是团队未来努力的方向:让纤维艺术突破传统的展示边界,成为连接人与空间的生动纽带,在功能与美学的平衡中,创造出更具互动性和教育意义的艺术空间。
团队实践剪影
研途淬炼共成长,多维能力全突破
在探索纤维艺术的道路上,艺工研创团队的成员们实现了多维度的蜕变与突破。团队打破纤维艺术仅存于美术馆展览框架的固有认知,将艺术灵感转化为与空间交互赋能的设计作品,在实践落地中重构对艺术价值的理解。面对复杂项目时,团队成员们逐渐掌握目标拆解、时间规划与资源整合的系统性方法,综合协调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相较于单纯的理论研究,团队工作成为成员们保持艺术直觉的鲜活土壤。当双手触摸材料、团队成员间思维碰撞时,那些停留在论文中的学术概念,都化作可感知、可操作的创作实践。这段经历不仅拓宽了成员们的学术视野,更让大家在知行合一中积累实战经验,为研究生生涯书写下充满温度与力量的成长注脚。
团队合照
艺工研创团队始终笃信,艺术创新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在传统技法与现代创意的交织中厚积薄发;卓越的艺术创作者,亦需在跨界协作与实践淬炼中突破成长。团队将坚守初心,以创新驱动艺术表达,以实践深化艺术价值,在探索纤维艺术边界、赋能多元场景的征程中步履不停。未来,团队将以更开阔的视野、更前沿的理念、更扎实的行动,推动艺术与技术、商业与生活的深度融合,让纤维艺术不仅成为空间美学的载体,更化作滋养生活、启迪灵感的文化力量,为构建充满艺术温度的未来持续贡献智慧与匠心。
版权所有 ©️ 杭州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公安备案号:33011002011919 浙ICP备11056902号-1 技术支持:亿校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