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口号:博学勤思,笃行致远
团队介绍:导师3名 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共10名
未来教育与教学研究导学团队,由孙德芳教授担任学术带头人,携手曾文婧、周亚东两位导师,带领10名硕博研究生,构建起一个充满活力与创造力的科研团队。团队的研究方向广泛,涵盖教育管理、课程与教学论等多个研究领域。在这个团队中,孙德芳教授凭借多年深厚的学术积淀,精准把握研究方向;曾文婧老师依托国家社科项目经验,为研究筑牢实证根基;周亚东老师以丰富的审稿经验,严格把握学术规范,共同打造出一个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科研矩阵。
团队合照
学术实证立根基,研教融合显锋芒
在学术研究领域,团队成果显著。近年来,团队成员主持省级项目1项,发表期刊论文5篇,录用待刊3篇,在全国初等教育学学术年会、小学与学前教师教育年会等高水平学术会议上作专题汇报7次,研究成果紧贴教育前沿、回应现实关切,以扎实的学术产出展现学科影响力。
未来教育与教学研究导学团队打造“理论建构-方法实证-学术表达”三位一体培养体系,精准赋能团队成员从选题思考,到实践调研再到成果转化的全过程。孙德芳教授关注学术前沿,把握研究方向,锤炼理论深度;曾文婧老师擅长实证研究,注重方法训练;周亚东老师严谨细致,把控学术规范。三位老师共同搭建起学习交流平台,组织学生进行读书分享、选题研讨、课题申报和论文打磨。在他们的带领下,学生们在“做中学”中逐步完成从“输入”到“输出”的蜕变,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
团队获奖材料
党建学风双领航,五育并举育全才
未来教育与教学研究导学团队高度重视党建引领,团队秉持“党建铸魂、学风固本”的发展理念。在党性建设方面,团队成员内共有3名中共党员、2名发展对象,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始终以党性为引领,以国家教育政策为导向,筑牢思想防线,坚守求真务实的学术态度,以学术研究成果回应政策需求与实践需要。在学风建设上,团队成员不仅通过学术研究锤炼专业素养,还依托文体竞赛、社会实践以及教学技能竞赛等多元路径,锻造个人的思想品德、健康体魄、审美情操与劳动意识。例如,团队成员周静在杭州师范大学第二届“三研三思”教育硕士说课大赛中荣获优秀奖,在2023级教育硕士教学技能大赛中斩获二等奖;郑梦云在2023级教育硕士教学技能大赛中获得三等奖;此外,谭卓宁、胡晨杨的“她宿汇”项目在2024年杭州市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暨巾帼共富工坊经纪人挑战赛中也取得入围奖等佳绩。这些教学技能竞赛与创新创业赛事的获奖成果,充分展现了团队成员在专业技能与创新能力上的扎实功底,进一步推动团队朝着“学术有深度、人格有温度、发展有广度”的综合型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迈进,以多元实践载体夯实学风建设,促进成员全面发展,用实际成果彰显团队在学术研究与实践应用中的双向提升,切实回应教育领域的政策需求与实践挑战。
团队获奖材料
导学温情润无声,同门携手攀高峰
在团队中,导师与学生之间建立了亦师亦友的深厚情谊。团队践行“以生为本”的关怀理念,将人文关怀融入学术生活,以细微的行动传递无声的温暖:孙德芳教授在每届学生毕业时组织聚餐,为学生准备毕业礼物,每到节假日也会给学生发放福利,如中秋节发放月饼,妇女节聚餐;周亚东老师会时常给学生分发新鲜水果;曾文婧老师在外出调研中遇到成员身体不适立即送去药品。在传统佳节时,师门群里也会互相问好、发送祝福。同门之间更是凝聚成互助网络,论文攻坚时集思广益,遇生活难题时倾力相援。这些看似平凡却真挚的互动,让团队不仅是学术深耕的沃土,更成为彼此信赖、共享温暖的成长家园。这份温情联结,让团队不仅是攀登高峰的学术阵地,更是滋养心灵的精神港湾。
团队剪影
未来教育与教学研究导学团队始终坚信,研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在日复一日的积累中慢慢显形;真正有力量的教育者,也是在一次次自我超越与彼此扶持中逐渐成长。未来教育与教学研究导学团队将继续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强化科研育人的实践导向,在探索教育规律、服务教育发展的路上不懈前行。团队将以更高的站位、更实的作风、更深的思考,推动学术与育人深度融合,为培养具有使命感与行动力的新时代教育者贡献力量。
版权所有 ©️ 杭州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公安备案号:33011002011919 浙ICP备11056902号-1 技术支持:亿校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