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污染治理的科研战场上,有这样一支团队——水污染导学团队。他们以“Peace and love”为团魂,在新型脱氮工艺的优化与运行研究中深耕细作,用智慧与协作勾勒出科研团队的理想模样。自成立以来,团队以扎实的科研成果、鲜明的培养特色和温暖的集体氛围,成为高校科研团队中的标杆。
团队由金仁村教授领衔,汇聚范念斯、黄宝成等7位导师,以及博士、硕士共26名学生。成员中党员占比超60%,形成以党员为骨干的科研先锋力量。研一至研三学生梯度合理,既有初入科研的新生力量,也有经验丰富的高年级研究者,构建起“传帮带”的良性成长链条。
团队始终将党建思政融入科研日常,通过定期组会与党会,引导成员树立“生态文明建设人人有责”的理念,将科研方向与国家战略需求紧密结合,在脱氮工艺研究中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使命担当。
深耕技术,成果斐然
在2024年度,研究生群体科研实力强劲、成绩亮眼。以研究生为第一作者发表的15篇SCI论文,全部收录于JCR-Q1期刊,展现出扎实的学术研究功底与创新能力;同时积极投身技术研发,申请专利8件,其中6件已成功获授权,实现学术成果向实践应用的有效转化。
在科研项目参与方面,研究生作为次负责人成功获批4项科研立项,深度参与“星光计划”“勤慎研创”等重点项目,在科研实践中不断提升专业素养与团队协作能力。凭借突出的科研与学习成果,多名研究生荣获国家奖学金、“优秀研究生”称号及优秀科研成果单项奖等荣誉,成为激励更多学子奋进的榜样。
在人才培养成效上,2024年毕业的5名研究生中,3人凭借优异成绩成功考取南京大学、厦门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知名高校攻读博士学位,继续在学术道路上深耕,彰显出学院人才培养体系的卓越成效,也为学科发展输送了优质后备力量。
因材施教,赋能成长
在研究生培养中,金仁村教授开创了“方向性”指导模式:对于自主开拓型学生,放手让其主导探索性课题,激发创新潜能;对于听从型学生,制定个性化培养计划,通过每周组会、周报跟踪指导,逐步提升独立科研能力。团队注重“在探索中学习,于研究中成长”,每年组织成员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与彭永臻院士等专家交流,开拓国际视野。
科研之外,团队更关注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面对实验失败,成员在团队支持下学会从挫折中总结经验;跨年级协作中,新生快速掌握科研方法,老生强化领导力,形成“共享共赢”的成长生态。有学生感慨:“团队让我从‘纸上谈兵’的学习者,蜕变为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者。”
有爱有序,共赴征程
“Peace and love”是团队的灵魂底色。实验室里,成员互帮互助,从北京工业大学院士来访时全员打扫实验室,到仓前校区搬迁时的高效协作,每一次挑战都化作凝聚力的试金石。科研之余,聚餐成为固定节目,师生在轻松氛围中交流思想,拉近心灵距离。
团队运行机制科学高效:实行“8:30-11:30、13:30-17:00、18:00-22:00”三段式工作时间,既保证专注科研,又兼顾劳逸结合;建立实验方法库,新成员可快速继承经验,避免重复试错;鼓励开放沟通,任何成员均可直接质疑技术方案,在思维碰撞中催生创新火花。
靶向攻坚,行稳致远
谈及未来,团队目标清晰:致力于实现高效深度的废水脱氮,为“双碳”目标下的水资源循环利用提供关键技术突破。目前,三支队伍正围绕不同技术路线协同推进,从微生物代谢调控到新型反应器设计,多维度攻克行业难题。金仁村教授表示:“科研不仅是知识的求索,更是对自身的历练。我们希望培养更多‘科研素质高、执行能力强、综合实力硬’的创新者,让团队成为水污染治理领域的人才摇篮。”
在水污染导学团队身上,我们看到了新时代科研团队的典型特质:以共同目标为灯塔,以能力互补为基石,以开放沟通为纽带,以人文关怀为底色。他们用行动证明,当科研热情与团队温暖同频共振,当个人成长与国家需求紧密相连,每一份努力都将在时代的答卷上留下深刻印记。
版权所有 ©️ 杭州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公安备案号:33011002011919 浙ICP备11056902号-1 技术支持:亿校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