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

当前位置 :  首页 > 研工动态 > 他山之石

(转发)浙江工业大学:让人才培养深扎在脚下土地

来源 : 研究生院(党委研究生工作部)     作者 : 研工办     时间 : 2023-10-21     浏览量:101

当杭州第19届亚运会主火炬点燃的那一刻,许多浙江工业大学师生的心情难以平静。在中国工程院院士、浙工大校长高翔的带领下,团队攻关200多天,制备出亚运历史上首次使用的绿色甲醇。一名参与其中的博士后说:“通过世界级项目的历练和院士校长的指导,我对高新技术的全流程工艺有了新的认知,为今后的学术创新打开了新的思路。”

将人才培育置于国家战略和地方需求的大场景中,以实学实干促实战,显现出这所办学70年的地方高校的育人功底。“作为浙江省属高校的排头兵,我们怀揣‘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报国初心,孜孜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国家战略和地方需求贡献人才支撑。”浙江工业大学党委书记蔡袁强说。

学科专业建设抢占“制高点”

糖尿病治疗药物阿卡波糖打破国外垄断,这一创举出自浙工大的生物工程学院。追溯其学科发展史,最早却要从一瓶酒说起。

改革开放后,人们对物质生活有了更高的追求,20世纪80年代,黄酒、啤酒在市面上兴起。嗅到了这一契机的浙工大在国内较早设立生物工程学科和专业,主攻发酵技术。此后,发酵技术向医药、农药领域拓展,学院获批生物化工硕士学位授予权。如今生物工程学科进入了浙江一流学科建设计划,合成生物学、生物制造技术在国内处于第一方阵。

“生物工程学科真是一路踩着时代的节点发展而来的。”生物工程学院教授程峰感同身受。他在学院完成了本科、硕士的学习,出国深造后毅然选择回校任教,因为“浙工大的专业建设足够前沿,做科研大有可为”。

“大有可为”在今天的浙工大绝非空谈。学校86%的理工科专业紧密对接国家发展四大战略,涉足医药健康、绿色化工等,现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6个,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4个。

一流专业是大学培养人才的“四梁八柱”,而学科建设又是专业建设的基石。2013年浙工大长三角绿色制药协同创新中心入选国家“2011计划”。学校的药学、化工、生工、环境工程等学科全面参与,打造面向医药产业的高水平专业群。

人才培养主打“复合牌”

“工程经济”是一门面向理工科大学生的通识类课程,过去主要参照麻省理工学院“工程经济”课程的成功案例。在课程负责人虞晓芬教授的带领下,14名专业教师再起炉灶,立足中国国情重新制订课程内容,给课程添加中国味、思政味。

“发挥综合性大学的优势,让学生文理交叉选修课程,还把这些课程赋予中国内涵、浙江精神,培养的就是中国的工程人才。”虞晓芬介绍,这项改革走出了一条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路,学校开出了200多门通识课程。

在浙工大的育人图谱中,思政教育、通识教育是底色,一体化双专业培养复合型人才是特色。

2006年起,学校在主辅修培养模式之外,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科特点,跨学科构建一体化双专业,对课程和教学环节等进行一体化设计,培养跨界融合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麻刘郴入学时,就被“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智能科学与技术”一体化双专业所吸引,因为人工智能作为科技发展的最前沿,与计算机的融合相得益彰。

学校制定了一体化双专业管理办法,对修读条件、学分设置、证书颁发等进行了创新性处理,只要学生修满一体化双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学分并符合学位证书授予条件,则在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上注明所修读的第二专业。

学校还出台了跨学制的本博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浙工大副校长陈积明介绍,这一举措目的是贯通本研培养,让科研好苗子尽早进入跨学科的平台培养。

科研就业突出“接地气”

浙江台州制造业发达,机械制造类企业占到全市上市公司的80%以上,但在科技与人才层面依然存在短缺现象。2018年,台州市与浙江工业大学签约,共建产学研和成果转化平台——台州研究院。

机械工程学院党委书记潘柏松教授同时也是台州研究院院长,他带领团队来到浙江方远四福机电有限公司后发现,产品设计能力不够强。于是,他着手用数字化手段研发新产品,师生团队与企业工程师协同研制产品样机,帮助企业导入质量工程和质量体系。

成效立竿见影,企业产品受到了市场热捧,经济效益增加了10%。据了解,类似的地方研究院该校已建有37家,其中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地方实体研究院25个,技术转移中心47个,实现了地方研究院省内11个地级市范围内的全覆盖。

浙江省长兴县画溪村有大小水体200多个,过去因过度开发致使清溪变成了臭水沟。22岁的王云峰从浙工大毕业,回到家乡成为一名村干部。他背着相机走遍全村,摸清污染状况,给每一个水体编写了病历卡和治污策划书。经过几年持续治理,画溪村的生态环境和村容村貌彻底变了样,绿水青山给村民们带来了经济收入和实惠。

学校党委副书记陈杰介绍,“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是浙工大学生迈向社会的坚定选择。在2022届毕业生中,共计7人入选团中央研究生支教团、8人入选大学生志愿服务两项计划、9人应征入伍、62人入选浙江省县乡选调生、780人入职国家重要行业和领域。

高翔表示,学校将进一步推进专业布局、课程教学等改革,多措并举让毕业生真正实现“下得去、干得好、上得来”,以高质量发展的“浙工大实践”回答“强国建设、教育何为”的时代命题。

(记者蒋亦丰 通讯员袁旦 单昱翔)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塘路2318号 邮编:311121
研究生招生热线:0571-28865143

手机微网站

微信公众号

版权所有 ©️ 杭州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公安备案号:33011002011919  浙ICP备11056902号-1 技术支持:亿校云

  • 手机微网站
  • 微信公众号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塘路2318号 邮编:311121
研究生招生热线:0571-28865143
版权所有 ©️ 杭州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公安备案号:33011002011919 浙ICP备11056902号-1
技术支持:亿校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