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杭君导学团队依托杭州师范大学环境生态工程与污染修复团队,专注于典型环境污染物生态风险评估、生态修复和污染控制技术领域研究。目前团队人数10人,指导教师团队有张杭君教授、丁佳锋副教授、刘志权讲师3人,学生成员有博士生张亦南,2020级硕士生林慧康、李惜子、方渝鑫,2021级硕士生余柄志、吕子青、何韵仪7人。
研途一路,硕果累累。2022年度,团队成员以第一作者身份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等国际高水平期刊发表SCI论文8篇,以导师为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5篇,以导师为第一作者授权专利和软著2项,主持校级以上科研项目4项,参加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并获奖4项,获校级以上奖项共计6项。团队还依托浙江省生态调查中心,参与了余杭塘河等多项生态调查项目,为省市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参考数据。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为保证政治上的坚定性、思想上的纯洁性、行为上的先进性,团队的思政建设一直行于路上。在日常生活中,张杭君导学团队重视思政建设的谋划与推进,做好顶层设计与动员部署,成员们积极打卡“学习强国”,以强化理论武装,提高思想觉悟、文明素质和科学素养,也会定期通过组会、团建等模式展开研学和交流,培养师生的团结意识。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进绿色发展,开展绿色科研,在社团指导老师丁佳锋老师的指导下,团队成员主导开展了水质检测培训(2次)、杭城环保讲堂(1次)等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他们立足专业学科知识,传播生态环境保护理念,一步一个脚印,助力“绿之翼”成功升级为校“八星”社团并被评为2022年度优秀社团。
各司其职,发挥优势
先有集体荣誉,才有个人荣誉,集体荣誉是团队建设中重要的部分。正因团队中的每个人都有积极向上的强烈愿望,才能够为集体荣誉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从而使集体更具有凝聚力和竞争力。
优秀集体荣誉的背后,团队负责人余柄志结合自身团队的建设经验,总结出一个优秀团队应当的具备六个要素:
第一,明确的目标。团队每个成员可以有不同的目的、不同的个性,但作为一个整体,必须有共同的奋斗目标;第二,清晰的角色。团队成员必须有清晰的角色定位和分工,清楚了解自己的定位与责任;第三,相互的技能。团队成员要具备为实现共同目标的基本技能,并能够有良好的合作;第四,相互间信任。相互信任是一个成功团队最显著的特征;第五,良好的沟通。团队成员间要有畅通的信息交流,才能协调成员的行为,使团队形成凝聚力和战斗力;第六,优秀的领导。领导是团队的核心,是团队的灵魂,一个优秀的领导能带领团队在最优配置下高效合理化运行,使团队迅速的达成目标。
携手同行,共筑学风
团队的“领头羊”张杭君老师是杭州师范大学科研处处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新兴环境污染物毒效应的组学和表观遗传学研究工作。日常中他工作一丝不苟,井然有序,也教导成员们学会“弹钢琴”,即两只手做不一样的事,把各种复杂繁忙的事物按照轻重缓急安排好,一一处理。秉持着“关键时刻点醒你”的教育理念,张教授平日里会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自由成长,但也会经常性地定期询问大家的近况和打算,针对方向性问题点拨一番。这种阶段性的见面聊天,一个学期大概可以保持10~20次,既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又保证着每个成员都在朝着既定目标稳步前行。
在导师的言传身教下,团队成员们也踔厉奋发,怀抱着科研的热枕,共同建立起了团队规范的组织管理制度:通过打卡记录工作时间,自主调整实验和学习时间,定期向导师团队汇报实验和工作进展;组内实行分工负责制,由张教授负责总体分配调度,各位小导分别负责不同研究方向的工作;团队事务则实行轮换制,在完成后记录相应工作内容及工作时长,以此进行奖助。
并肩作战,驰骋绿茵
为促进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丰富课余生活,锻炼团队凝聚力,培养积极阳光的生活心态,团队鼓励各位老师和同学走出实验室,参与篮球、羽毛球等运动项目,定期组织户外徒步、素拓等活动。支持研究生积极参加学术会议、讲座及文化交流活动,增强研究生的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同时还鼓励成员走出校园,通过参与社会公益、社会实践活动,提高研究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益意识。
团队每学期会开展团建活动,以合作游戏等方式培养成员间的合作,消除团队中可能存在的沟通误解,还会每年开展一次民主生活会,通过批评与自批评的方式,互相监督学习、取长补短。各种形式的团建,不仅打破了固定的思维定式,开发个人和团队的发展潜能,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团队成员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提高团队凝聚力,实现全面共同成长。
版权所有 ©️ 杭州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公安备案号:33011002011919 浙ICP备11056902号-1 技术支持:亿校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