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学与跨文化研究导学团队的指导老师——郭景华教授,是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卓越英才”特聘教授。目前,郭景华教授领导的符号学与跨文化研究导学团队成员共8人,包括20级硕士生戴慧、祝宇辉,21级硕士生李想、王婷、李秀,22级硕士生翁威乐、李婷、孙萍萍。在指导老师郭景华教授的带领下,团队成员们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主持项目共6项,其中省级1项、市级1项、校级4项。学科竞赛获奖共7项,其中国家级4项、省级2项、市级1项。团队成员实干立身,踏实求真,其中拟评为省级优秀毕业生1人,校级优秀毕业生1人,研究生社会工作单项奖1人,研究生实践服务单项奖1人,荣获一等学业奖学金2人,二等学业奖学金2人,三等学业奖学金4人。
响应时代号召,坚持思想建设
团队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发挥基层战斗堡垒作用,加强理论学习,凝聚成员核心力量,全心全意打造争先创优、勇攀高峰的优质团队。在专业学习、服务师生、理论宣传与思想引领等方面皆发挥着良好的模范带头作用,展现着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使命与担当。
团队中有3名中共党员,各成员理想信念坚定,爱党爱国,每日在“学习强国”APP等渠道主动学习党的理论和方针政策,了解时政热点,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同时,团队注重成员的科学道德与学术规范教育,定期开展学术研讨,谈论学习收获、时事热点与方针政策等。团队成员社会责任感强,积极参与班级和院校的学生工作,担任组织员助管岗、班长等职位,组织参与“跨艺术/跨媒介研究国际研讨会”等各类学术活动和社会实践,曾获研究生实践服务单项奖及社会工作单项奖。
规范组织管理,共创优良学风
千锤百炼始成钢,玉汝于成终有时。个人和团队的成长与进步离不开日复一日的坚持与努力,离不开指导老师郭景华教授的支持与帮助,更有赖于团队成员们严于律己,不断涵养良好学风,营造学习科研的浓厚氛围。
团队每周定期开展学术研讨会和读书分享会,讨论交流“文化符号诗学”、“翁贝托·艾柯作品阐释”、“良渚文化刻符VR虚拟展馆建构”等专业前沿和项目论题,共同制定下一周期学习计划,并逐步长效化,为团队成员搭建了良好的学习交流平台。团队形成传帮带的合作模式,每年以高年级带领低年级的形式开展各项科研项目、专业指引等,代代传承,形成了规范的团队组织管理和团队合作传统。除此之外,团队十分注重凝聚力建设和管理,定期开展聚餐、学术研讨会等交流活动,成员之间关系融洽,相互协作。
团结协作搞科研,携手共进享生活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研究生生活不止有繁重的课题任务、科研项目,还应有焕发生机的放松方式如,运动、徒步、阅读、观影等。团队成员热爱学习、热爱生活、热爱运动、热爱阅读,在生活与学习中找寻“调剂良药”。他们在徒步中,与大自然进行交互,实现自我构建,回归本原;在阅读中,与文学作品进行交流,觅得清静之地,返璞归真。他们认真踏实学习,快乐开心生活,团队成员间相互激励,不断探索,共享交流,在科研工作中始终秉持着精益求精的精神,不断追求新的知识和理解,相互学习和进步。
一路前行行而不辍,展望未来未来可期
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青山。从项目组孵化-发展-完善-成型的过程中,每个项目组成员都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守望相助、助力项目推进。在“符号学与跨文化研究导学团队”中,有困惑,有喜悦,有很多让人感动难以忘怀的瞬间。如,在研究“良渚文化”的过程中,团队成员对良渚文化符号的解读感到困惑,如何将这些知识应用到良渚文化中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此时,郭景华教授的指导起到了关键作用。导师提醒团队成员,符号的意义并非僵硬不变,而是会在特定的文化语境中发生变化。郭老师也告诉大家要拓宽研究视角,不仅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也要关注现场考察和文物实物的研究,要尝试站在良渚人的角度,去解读这些符号的深层含义。科研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但是在困难中,成员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符号学的魅力和力量。也十分感激导师的指导,他为良渚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这个过程,不仅锻炼了团队的科研能力,也让彼此感受到了团队的力量和导师的智慧。
行而不辍,未来可期。目前成员们正全力、坚定向着目标前行,认真踏实地学习、工作,彼此团结一致,相互鼓励,相互交流。“符号学与跨文化研究导学团队”具有上进且严谨的学风,轻松又愉快的氛围,也将继续秉承“中外贯通、文化摆渡”的院训,从多视阈、多维度深耕符号学与跨文化研究,同心打造硕果累累的研途人生。
版权所有 ©️ 杭州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公安备案号:33011002011919 浙ICP备11056902号-1 技术支持:亿校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