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28日(周五)晚上,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赵骏教授应邀于沈钧儒法学院模拟法庭为我院师生做学术讲座,主题为“国际法的守正与创新”。讲座由沈钧儒法学院法律硕士教育中心、国际法教研室举办,李建忠教授主持了本次讲座,孙伯龙、项雪平、汪迪波、崔皓、葛辰等多位老师以及四十多位硕士研究生参加了本次讲座。
讲座伊始,赵教授指出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局交织的背景下,安全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南北之间的关系、东西之间的关系、经济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都变得更为复杂。
在此背景下,赵骏教授分析了国际法创新的动因。全球治理失灵,国际格局深刻变化,国家利益深度调整,新型治理疆域兴起,这些都呼唤着国际法理论和实践的创新。
进而,赵教授分析了国际法守正和创新的辩证关系。在全球治理视野下,国际法守正与创新呈现出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国际法创新的起点是守正,即遵从国际法的现代性、崇尚国际法的价值性、遵循国际法的规律性。赵教授表示,“守正”强调坚守在实践中行之有效的正确制度,反映现行制度与先前制度之间的联系。“创新”强调在实践中创造出新的制度因素,从而能够实现“精准供给”。只有坚持守正,创新才能有坚实的基础、明确的方向;只有不断创新,守正才能获得不竭的活力源泉。赵教授进一步结合具体实例,详细阐释了不同国家对待同一国际法问题可能存在守正与创新的不同立场,以及同一国家在不同时期也可能对同一国际法问题的立场有所变化。
接着,赵教授系统阐述了全球治理视野下的国际法创新论,以新时代全球治理的体系优化和规则变革为视角,梳理和分析国际法创新论的基本要点,从理论根基、辩证要素、时代特征、国别角色及实现路径等维度梳理并构建国际法创新论的基本框架,并尝试提出国际法理论和实践创新的可行路径与未来图景。国际法创新的思维模式应处理好时空联结、新旧传承和内外互动,国际法创新的路径应注重领域与层次的识别、规范模式的选择以及时机和成本的考量等维度。作为新兴大国,中国可在国际法创新中形成规范话语,引领规则创新,直面国际社会新生的规范需求,通过激活规则的有效性推进国际法治深入发展,展示中国的法治成就,通过推动中国国际法的理论和实践创新,为国际法治提供中国立场和方案。
在整体思路上,赵教授用“一二三四五六七”来概括,即一项主题、两个大局、三组视角、四对矛盾、五项要点、六种思维和七个统筹,并具体阐述了七个统筹,分别是规范统筹、领域统筹、方式统筹、环节统筹、价值统筹、路径统筹和平台统筹。
在互动交流环节,李建忠教授、孙伯龙副教授、项雪萍副教授和部分研究生分别向赵骏教授提问,赵骏教授一一做出了详细回应。
讲座持续了近三个小时,整场讲座内容详实、理论深刻、案例丰富,展现了赵教授扎实的理论和实务功底。讲座最后,李建忠教授对讲座进行了简明扼要的总结,并对赵骏教授表示了衷心的感谢。讲座在大家的热烈掌声中圆满落幕。
(供稿:周雨晨)
版权所有 ©️ 杭州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公安备案号:33011002011919 浙ICP备11056902号-1 技术支持:亿校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