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下午两点,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勤慎研讲”第十一讲在恕园23-312顺利开讲。本次邀请我院讲师张洋博士担任主讲,作了题为“日本元杂剧研究史综述”的讲座。我院950余位研究生、本科生通过线上和线下的方式积极听讲。
讲座伊始,张洋老师围绕本次讲座主题,从“域外汉学”、“日本学问形成”、“古典戏曲传播”三个学术视角介绍了确立本次讲座选题经过。首先,谈及了“域外汉学”追溯并探寻民国时期雅士与国外学者交流的经历及学术观变化过程。通过对沈曾植、章太炎、钱玄同、胡适等人的日记分析,他指出清末民初文人在表现学术自信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域外汉学研究成果所带来的紧迫感、责任感。
随后,由民国活动家梁启超提到的“日本以欧化治东学”引入思考问题,从日本的“东学”、“欧化”两个维度进行考察。他先对日本明治时期之前“东学”的形成即日本学问体系构建过程沿时代脉络进行梳理,指出日本在明治维新前形成了以“朱子学”为正宗的学问观,以及出现了一批精通我国文明的名士大儒,中国文明于日本实现了“本土化”。随后讲到,日本的“欧化”过程给明治时期的日本带来人才培养及学制体系上的影响。通过一则1892年<创刊要旨>所言“诗文门、小说戏曲门”,张老师推测日本是受西方戏剧地位的影响由此将“戏曲”提升至可与传统文学同观的高度。之后讲到,在新学制下的东京大学、京都大学在曾担任中国文学课程的老师都先后不约而同的讲解我国“古典戏曲”的内容,从此打开了对中国俗文学的研究领域。近代学制下的教授对中国戏曲的关注并非一蹴而就,张老师又从室町时代的《看闻日记》、江户时代的《折焚柴记》、以及17-18世纪两个阶段从中国书籍进口目录(戏曲类)整理,对元曲杂剧传播至日本的内容进行了总结。
讲座第三阶段,由森槐南诗文观导入其对元曲填词的思考。其弟子狩野直喜赴任京大后用清朝考据学方法对戏曲文本进行释读。与此同时,东大的继任者盐谷温不断将大量古典戏曲作品翻译成日语,甚至以清新雅致的和歌体来呈现。而后,由狩野在京都孕育出的古典戏曲研究队伍不断壮大,成就有青木正儿、吉川幸次郎、田中谦二、岩城秀夫等人在内的代代门人弟子。张老师特别指出,由吉川幸次郎、青木正儿等大师组织的“元曲研究会”为元杂剧研究带来巨大飞跃。以解读、校注元杂剧为基本功的元代杂剧研究读书会,直至十年之前研究代代不息,培养出许多活跃在当今古典领域的大家。在本次讲座陈述部分,张老师总结出日本学者对古典戏曲研究经历的四个阶段:有“翻译介绍”至“戏曲校注读曲”至“研究戏曲本体”至“立体研究”。最后指出,在不断寻求新研究视野的今日,经久不变的是对元杂剧作品文本解读,并希望大家通过本次讲座体会到文本文献具有重要意义。
讲座期间张洋老师向同学们陆续展示了《元曲选释》(根ヶ山徹师旧藏)、冈岛泳舟《西厢记》、盐谷温《歌译西厢记》、吉川幸次郎《元杂剧研究》等重要文献资料。并进一步强调了传播和接受在文化交流过程中的重要性,借此勉励同学们在学术研究和人际交往等多个方面不断进步。
版权所有 ©️ 杭州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公安备案号:33011002011919 浙ICP备11056902号-1 技术支持:亿校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