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
Chem.Eng.J.(IF=13.273)
J. Hazard. Mater.(IF=10.588)
Environ. Sci.-Nano (IF=8.131)
Chemosphere(IF=7.086)
等国际顶级学术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4篇
学会在压力中成长
他刚把基础的实验操作学会,导师金仁村便交给他一个“难题”:写一篇关于厌氧氨氧化工艺的综述。写这篇综述需要对厌氧氨氧化工艺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但刚入学的他就像白纸一样,对什么都是一知半解。他形容当时的感受说:“像是从爬直接到跑一样,确实很有压力。”
为了完成这篇综述,马文杰每天都是从早上8点学到晚上10点,前后看了将近200篇国内外文献。但因为是第一次写英文文章,他还需要学习大量的专业词汇以及规范的写作格式,在读文献和写论文的双重压力下,他开始陷入了自我怀疑,“第一次有了退学的念头,觉得自己是不是不适合做研究。”他说。
“这时候你就能看出来,文杰是很有韧劲又很会主动解决问题的学生。”水污染控制研究室的范念斯老师说,“他没有选择逃避,而是来跟师姐和老师们沟通自己的状况。其实他当时已经做得很好了,只是缺乏一点自信。所以我们都给了他很多的肯定。”
有了老师的鼓励,马文杰心里踏实多了。抛开了自我怀疑,他开始专注在修改文章上。“他学习很用功,”范念斯说,“他会保留老师改的每一稿的修改意见,在改下一稿时先翻看之前的修改意见,这样就不会犯同样的错误,所以进步很快。”在经过了4个多月的修改后,马文杰终于把文章投了出去,并在3个月后被接收。
综述写完后,他马上又开始了新的实验项目。马文杰说,研究生的三年里他每天都是这样的节奏,周末单休,全年休假不超过3周。泡实验室已经成为他的生活常态,他笑称,实验室就像他第二个家,但他已经逐渐适应了这种压力。“无论做什么事都会有压力,我要做的是学会在压力中成长。”他说,“虽然做科研很苦,但我一直坚信自己在做有意义的事。”
心系家乡,潜心科研
从西部跑到东部,马文杰也是冲着金仁村教授的水污染控制研究室来的。他对团队开展的厌氧氨氧化工艺的抑制物筛查和抑制调控对策研究很感兴趣。他所在的团队已经试验了多种可能性,经过几百次的失败、推倒重来,最终探明了有毒有机物、无机物、重金属、抗生素、纳米材料等对厌氧氨氧化工艺的短期长期影响、冲击抑制、联合抑制,提出了超声清洗、生物强化等抑制解除对策。
未来,马文杰想在这个领域深耕下去,“希望可以为家乡,为保护地球生态环境都做出一点事情。”他说。
版权所有 ©️ 杭州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公安备案号:33011002011919 浙ICP备11056902号-1 技术支持:亿校云